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成果]
1600400116
河南
S51
应用技术
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公布年份:2015
成果简介:黄淮麦区约占中国小麦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针对该麦区缺乏优质强筋、高产多抗小麦品种的问题,制定“优质是核心,高产是基础,多抗是保障”的育种策略,育成“郑麦366”,于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并获植物新品种权。自2010年起一直被农业部推介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种植面积已连续5年超过1000万亩,是中国第一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该品种选育与应用方面取得以下突破。1.育成优质强筋、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新品种“郑麦366”。品质优且稳定。含有5+10、Glu-B3d、pinb-D1b等多个优质基因,不含1BL/1RS易位,缺失Wx-B1基因。多年多点品质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面包体积高达930cm<'3>,烘焙评分达94分,优于美麦DNS;淀粉糊化特性好,面条评分高达88分,与澳洲白麦相当。高产稳产。多年多点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万亩方均在550kg以上,千亩方均在650kg以上,百亩方曾创造688.7kg优质强筋小麦高产记录。综合抗性好。矮秆抗倒,高抗条锈、中抗白粉,白皮耐穗发芽,成熟较早,适应性广。综合性能指标达国内大面积种植同类品种领先水平。2.改进和完善传统选择方法,融入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建一套优质小麦育种体系。在选育过程中,系谱选择与混合选择混用;针对品质选择,早代进行蛋白质含量、沉降值等指标的筛选,中、高代进行粉质仪、面筋仪等指标的测定及烘焙、蒸煮品质的分析;采用生化、分子标记对5+10亚基基因等进行鉴定和辅助选择;研发出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IU-D3位点的7个功能标记和9个GIU-B3等位基因的特异标记。针对产量选择,注重在较大群体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创造逆境鉴定抗逆性和广适性。实现了优质小麦育种技术的集成创新,有效解决了优质与高产、抗逆、广适等难以结合的技术难题。3.制定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研制专用粉生产配方及工艺,实现配套技术集成创新。采用“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推广模式,实现优质麦生产、收购、储藏、销售、面粉加工及食品生产的有效衔接,提高了订单率和优质麦国产化率,扩大了推广应用规模。截止2013年8月,累计收获7062万亩,增产小麦23.38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9.27亿元,粮食、食品加工企业节本增收,效益显著。至2013年秋播,累计种植8938万亩,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应用势头。该项目创新形成的优质小麦育种体系,丰富了小麦育种技术和理论;育成的“郑麦366”遗传基础丰富,为小麦遗传育种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研制出的配套技术,确保了生产原粮的安全性和品质一致性;产业化推广模式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衔接,带动了粮食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郑麦366”的应用缓解了对国外优质麦的依赖,并可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为保障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已经做出重要贡献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