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成果]
1700320279
吉林
S60
应用技术
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公布年份:2016
成果简介:随着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消费能力的提高,香菇、灵芝、双孢菇、杏鲍菇等传统南方食用菌迅速由华东向华中、华北及东北推移(南菇北移),东北代料栽培黑木耳向江浙地区扩展(北耳南扩)。在栽培区域发生如此巨大的“南扩北移”过程中,要么照抄照搬原产地品种与栽培经验,要么直接套用本地其它食用菌栽培经验,致使产业上规模不上水平,被发达国家诟病为食用菌大国而非强国。因此项目组根据南北方气候差异,解决南扩北移主要食用菌产前(品种、基质)、产中(袋型、出菇方式、环控技术)、产后(加工、废料利用)关键技术,构建南扩北移生产体系,实现跨区域栽培。根据南北方在温度、湿度、昼夜温差及基质种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创新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在明确营养、环境、出菇方式对食用菌胞外酶活性、木质纤维素降解、碳氮比及产量品质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南扩北移关键技术22项,为生产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选育南扩北移配套品种,确立遗传育种技术。建立与农作物截然不同的种质资源“形质”评价体系和世界第一种质资源库(2815份),构建香菇遗传图谱和金顶侧耳连锁图谱,建立朵型和温型定向育种模型,为不同生产体系选育不同朵型、温型、熟期新品种35个(国审14个),已成主栽品种。根据不同食用菌自身种性,不同地域的气候优势,利用创新的关键技术,确定适宜季节,构建12项生产体系,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构建出黑木耳露地无覆盖“全日光间歇弥雾栽培模式”,颠覆了必须棚室遮光保湿栽培的传统理念。全日光条件抑制病虫害发生,田间仅需喷雾管理,耳片黑厚、韧性强,单片率比野生高20%-30%,价格提高1倍以上。构建的耳-稻轮作、桑枝木耳、木薯木耳生产体系实现南方冬季人、田两不闲,提高复种指数,废料还田,实现轻简化栽培,效益倍增,成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构建南菇北移生产体系6项,开创了北方地区双孢菇双季栽培、冬闲稻田轮作、杏孢菇玉米芯栽培、废料再利用、富多糖灵芝栽培的先河,香菇产品通过有机认证,花菇率高于木段50%以上,实现周年生产。加工产品获保健食品批号,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综合效益提高20%以上。政府、高校、企业联合“走出去”集成创新热带高原生产体系2个,实现了赞比亚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零的突破,填补珊瑚猴头、金顶侧耳、杏孢菇、黑木耳等产品空白并出口创汇,废料还田、饲用,变废为宝,保护赞比亚“蓝天白云”,安排农民就业,受到中赞两国及比尔盖茨基金会的高度评价。获国标2项,专利21项,成果覆盖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等70%主产区,消耗农林牧副产物319800t,新增利润323710万元。世界蘑菇协会授予主示范区“世界黑木耳之都”,主办国际会议5次,显著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引领食用菌实现强国梦,项目整体达到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