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成果]
1500520543
北京
S71
应用技术
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公布年份:2015
成果简介:中国人工林面积已达6933万公顷,居世界笫一位。主要造林树种杉木、桉树、落叶松、杨树、马尾松、湿地松以及山杏等七树种人工林,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约70%,长期以来,不适宜的森林经营措施以及树种本身对土壤功能的不良影响的双重作用,致使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存在着严重的土壤质量退化,林木生长量逐代大幅度下降,已直接威胁到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该项目依据森林土壤功能与其组成、结构、性质一致性的原理。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类型及不同土壤类型下杉木等七树种的不同代、不同发育阶段1700多块样地的调査、观测及长期的定位研究,获得林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变化数据64000多个,在杉木等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退化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系统地揭示了杉木等七树种土壤质量退化机理:杉木等针叶树种土壤质量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树种本身对土壤功能的不良影响和不适当的经营措施的双重作用;桉树等阔叶树种土壤质量退化则主要是由于林木生长量大、养分需求量多,及不适当的经营措施引起;山杏育苗土壤质量退化则是由于山杏对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产生影响所致找出了导致杉木等7树种土壤质量退化的关键因子。2.首次为非豆科树种研制出高效多功能细菌肥料,实现了产业化。菌剂应用于速生树种桉树、杨树及马尾松等,增产幅度达到10%-25.78%,明显提高土壤有机、无机养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提高林木的抗病和抗逆性能。发现将微生物肥与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在减少常规化肥施用量一半的情况下,提高了林木生长量。推广应用面积4.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405万元。(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3.提出了合理施用化学肥料、防治土壤肥力下降的新技术:提出林木施肥立地养分效应原理、建立了配方施肥模型及营养诊断标准,提高了林木生长量,改良了土壤性质。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5-10。推广应用面积74.7万亩,产生经济效益4604万元。(国际领先水平)4.提出了采用植被控制防治土壤质量下降的技术。包括针、阔叶树种混交技术,与固氮树种混交技术,发育林下植被技术以及采伐剩余物与枯枝落叶处理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土壤有机、无机养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提高了林木生长量。推广应用面积7.05万亩,产生的经济效益3817万元。5.解决了长期以来重茬山杏育苗不能成活的难题:提出培育山杏与柠条锦鸡儿混交苗,可防治重茬培育山杏苗难以成活,这个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山杏经营中的难题,并阐明机理。推广应用面积6360亩,产生的经济效益435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项目30年来累计推广应用面积87万亩。已鉴定成果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20篇,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